
自民國34年臺灣光復開始,臺灣皮影戲立即進入復興期,亦即是恢復到日據前的盛況。演出的形式因地點而分為內臺戲(戲院商業演出)與外臺戲(非戲院演出)兩大類型。 光復初期外臺戲的儀式演出時機相當頻繁,儘管演出的內容多屬傳統劇目,但張叫與張德成都能創作新劇本以吸引觀眾。例如,張叫編寫的《濟公過臺灣》,以及張德成編寫的《嬌妻之禍》,皆是有別於傳統劇目的新作。 皮影戲內臺戲的演出始自民國41年9月7日,由東華皮影戲團首開記錄。演出地點是嘉義市文化露天戲院,戲碼是《西遊記》與《郭子儀探地穴》。一直到民國56年6月30日為止,這15年期間,東華皮影戲團演過的戲院多達345家,幾乎是演遍全省各縣市。當時能在戲院爭得演出機會者,多為赫赫有名的表演團體,例如:布袋戲的新興閣第二團、宜人京班平劇團、黑貓歌舞團等,必須與其他民間戲曲劇種、平劇、電影、歌舞劇、新劇、雜技等表演藝術競爭,才能在戲院爭得一席之地。 戲院的演出場地大於一般廟會演出場所,加上商業利益競爭激烈,因此產生許多重大變革。內臺戲的演出必須先與院方訂契約,言明演出檔期、戲碼、戲金等內容。大致可從劇本、戲偶、演出形式這三方面來談。劇本多以東華的招牌戲《濟公傳》與《西遊記》這些傳統戲碼為主,且可連演五至十天檔期的劇本,但晚期為因應「劍俠戲」以及觀眾的需求,出現諸如張叫編寫的《濟公遊臺灣》。而為適應戲院較大的影窗,所以將影偶變大,但相對的操偶上就不似傳統小戲偶那麼靈巧。此外,演出形式的改變還包括中西樂器的運用與女歌手助唱等。演出爆滿時戲院與戲團兩相獲利,院方通常會寄上感謝函以表達謝意。同時為了招徠觀眾,報紙的娛樂廣告板可以見到廣告。 光復復興期的另一個特色,即是「反共抗俄政策」對皮影戲造成的變革。劇本變化較大者,乃是戲劇比賽時的演出本。在反共抗俄時期,皮影戲僅有張德成主動創作反共抗俄劇,如《韓國陸海空大會戰》、《反共抗俄熱戰北韓》與《反共剿匪記》(又名《新濟公傳》)等,來參與官辦比賽。這些融合傳統劇目的人物與反共情節,形成「時空錯置」的趣味,讓劇本跨出傳統劇目的框架。 皮影戲的戲院演出在民國56年畫下休止符,劇團回到原本熟悉的外臺民戲演出。依據民國49年版的《高雄縣志藝文稿》,當時登記的劇團僅有九團,高雄市仍是臺灣皮影戲的重鎮。
 | |  |
▲皮影戲在戲院內演出的盛況
| |
▲戲院演出時的宣傳單
|  | | 
|
▲民國四O年代張德成刻製的戰機與散兵
| |
▲民國四O年代張德成刻製的戰鑑,趣味十足
|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