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影戲到了宋代發展昌盛,從許多文獻中描述的皮影戲演出,即可印證。例如,張耒在《明道雜志》記載著:「京師有富家子,少孤專財。群無賴百般誘導之。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。每弄至關羽,輒為之泣下,囑弄者且緩之。一日,弄者曰:雲長古猛將,今斬之,其鬼或能祟,請既斬而祭之。此子聞甚喜。弄者乃求酒肉之費,此子出銀器數十。至日,斬罷大陳飲食,如祭者。」宋朝皮影戲的劇本來自史書,三國的英雄事蹟,常讓觀眾看得感動落淚,而要求演師暫緩演出的情形。這一齣斬關羽的皮影戲,連演數夜,演至劇尾,關羽已死,祭之以酒食,也說明民間的英雄崇拜以及觀眾反映、劇本內容與祭祀活動。又,高承的《事物紀原》也說明當時演出的情形:「仁宗時,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,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,始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像。」
其次,宋代影戲基本上可分為三類:手影戲、皮影戲與紙影戲。耐得翁在《都城紀勝》「瓦舍眾伎」提到「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簇,後用彩色裝皮為之,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,大抵真假相半,公忠者雕以正貌,姦邪者與之醜貌,蓋亦寓褒貶於世俗之眼戲也。」耐得翁提到紙影與皮影兩種材質以及影偶包含忠奸兩者,演出主題善惡分明。其實宋代無名氏的《百寶總珍》更進一步提到影偶的尺寸「分數等」,而除了人物以外還包括各式各樣的道具,可見當時的演出場面與場景已十分可觀。

▲宋代銅方鏡背面所刻《兒童弄影戲圖》。
| | 而「手影戲」一詞的記載仍出於耐得翁在《都城紀勝》「瓦舍眾伎」條,歸入「雜手藝」。另外,洪邁《夷堅三志‧普照明顛》也記載:「華亭縣普照寺僧惠明者……嘗遇手影戲者,人請之占頌,即把筆書云:『三尺生綃作戲臺,全憑十指逞詼諧,有時明月燈窗下,一笑還從掌握來。』」說明手影戲是演師操弄十指搭配詼諧辭句來吸引觀眾。宋朝時期瓦社林立,勾欄內演出各式各樣的表演藝術,當時的「繪革社」顯示雕刻影偶者已組成行會,提供劇團演出。這些記載,更顯示出當時皮影戲蓬勃發展的盛況。 |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