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影戲的演出,音樂和曲調的展現,佔有重要的地位。配合適切的音樂,讓演師的表演更生動;而營造情境的曲調,則讓觀眾更入戲。一齣皮影戲中常用的樂器,有絃仔、鑼、鼓、鈸、嗩吶、梆子等;此外,還有各種不同的曲調可以展現不同人物的心情。
當今的臺灣戲曲演出時,某些掌中戲與歌仔戲團早已出現播放錄音帶,根本不需要樂師現場演奏。於是演員在臺上比手畫腳、對嘴演出即可;而布袋戲演師則只要負責操偶即可。但是難能可貴的是,皮影戲與傀儡戲的每場演出,必定是由現場樂師所伴奏的。
依據演出內容的不同,可以分為文戲,武戲和文武戲三種,文戲以唱曲為主,需配合樂器演出,如《蘇雲》、《蔡伯皆》、《白鶯歌》、《孟日紅》;武戲拳打腳踢,動作精采,影偶生龍活虎,如《哪吒鬧東海》、《西遊記》、《薛仁貴征東、征西》等;文武戲大部分為民間故事,有唱腔也有武鬥,如《金山寺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