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影偶的製作可分為人物、道具和佈景三大類。製作上原本以紙為材料,後來改用水牛皮革製作。臺灣的影偶製作技術傳自大陸,影偶多半由演師依據傳統造型仿製,製作過程大致可分為:製皮、刻製、染色、定型、定綴與裝桿五個階段。


 | | 中國各地影戲所使用的皮偶材料,因環境條件的差異而有所不同,但多以牛皮、驢皮或羊皮為材,而臺灣則以牛皮為主,這是因為牛皮耐高溫、質地堅韌且透光性強。首先,取用牛皮最表層的皮,將其泡入石灰水三、四天(亦有不浸泡石灰水的),取出洗淨,再漂白後,將牛皮撐在架上曬乾。 |

(二)刻製

▲臺灣影偶-六分相(陰陽刻)
| 由於劇本較為固定,因此,皮偶造型大多依循傳統、固定的圖樣,演師們通常依演出的需要,照著已完成的造型來描繪製作。而同一張皮有些地方厚、有些地方薄,厚的多用在腳與下半身,薄的部分多用在頭部或上半身,影偶拿起來才不會頭重腳輕。
1. | 首先,把人物藍圖放在皮革上,用筆描繪大致的輪廓,然後剪下來。如果發現皮太硬,可將皮泡入水中,待有點變軟後,再做雕刻。 |
2. | 用鋼針進行花紋的描繪,畫好之後,即可進行雕刻的工作。雕刻時依花紋的樣式,選擇適合的雕刻刀,雕刀依照刀刃的形狀,主要分為「微彎」、「平面」、「圓形」或「半圓」,依照花紋線條不同的彎度,選擇適用的雕刻刀,進行皮偶鏤空雕刻。
|
|
3. | 雕刻出花紋形狀後,進行修邊,因為雕刻刀的使用過程,會讓皮的表面變得不平整,在操演時會勾到布幕,因此要做修邊的動作,最後用木板壓平。 |
早期台灣影偶色彩以紅、黑、綠、黃為主,高約一尺。皮影戲偶的雕刻方式承襲大陸刻法,分為陽刻與陰刻兩種。陽刻是僅刻出五官線條而不採鏤刻。陰刻即是保留臉部線條,其餘鏤刻成留白,因此人物臉部主要由線條構成,也就難以上色。
例如此圖的影偶臉部,眼耳以上是採陽刻雕畫出額眉眼耳;但鼻子以下是採陰刻,當然帽盔也是陰刻處理。因此這個影偶可說是陰刻與陽刻並用最好的例子。


(三)染色
在刻好壓平的影偶上著色,主要的顏色有黑色、綠色、紅色等;著色有濃與淡之別,而兩面都要著色。色彩的選擇雖然不多,但演師善於配色,加上點染濃淡的變化,使得皮影的色彩可以異常絢麗。


 | | 定型的主要目的是要使牛皮平整,在影偶的製作過程中有兩個階段都要透過重物來壓平影偶,一是泡過水雕刻後,一是敷彩之後。利用相當時間的重壓,相對地揮發牛皮內的水分,使皮偶不捲翹、不變形,即成半透明的影偶了。 |

(五)定綴與裝桿

| | 1. | 為了讓操演時動作靈活無礙,組合要注意不同部位的角度,腳要符合影偶跪下來時,下半身下擺與腳的幅度,上半身要組合時,要注意影偶彎腰下來的幅度
| 2. | 一個完整的影偶,從頭到腳通常可分為頭、胸、腹、雙腿、雙臂、雙肘、雙手等十個構件。
| 3. | 頭部包括顏面、帽、頸等。頸下端為楔子,是演出時插入胸上部的卡口,不用時則卸下來。
|
|
4. | 胸部上端裝置卡口,以便插置影頭,讓不同的身體可換不同的影頭,以代表不同的角色;胸上側有釘結的二臂,臂又分為大小臂兩節,小臂下有手相連。
| 5. | 腹部上面與胸相連,下與雙腿相接;腿部與足為一整體,包括靴鞋在內。
| 6. | 各片接合處穿線定綴,每定一處,兩面各打一結,用刀柄壓平,如此完整偶身。
| 7. | 之後必須裝桿才能操作,一般在影偶裝兩隻籤桿,一根固定在身軀部位,另一根固定在手部,操演時就能做出各種動作。
| 8. | 桿子的最前面要刻成四方柱,以固定手掌,讓手掌可隨著演師操桿而轉動,另外在四方形的下方處,刻製圓柱狀的凹槽,讓袖子的地方,可在凹槽處,自由轉動,不會受到演師操桿的影響。
| 9. | 最後裝好之後,要用槌子或重物敲打前端的竹桿,使其稍微散開來,讓影偶手掌不會脫落。
|

|